理论宣传若不“触网”,仅固守传统报刊阵地,将错失更大舞台。当下中国已有7.1亿网民,涵盖我国半数以上人口,群众在哪儿,我们的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就要开到哪儿去。当前互联网环境下,做好理论宣传,可从三个维度着手:调动理论工作者上网积极性、完善理论上网通道、提升内容互联网传播特性。
我国理论宣传工作者多集中于各类高校等研究机构,其总体理论产出量有一定规模。从国内现状来看,限于既有职称评定等考核模式,专家学者更侧重将理论成果发布于传播面相对有限的传统报刊上,这就使得理论传播更多集中在某一个特定范围内,甚至不少被束之高阁,从而使得其对外传播相对有限。为此,改变旧有理论工作者评价方式,积极探索激励引导政策措施,充分调动社科界专家学者网上发声的主动性,带动“沉默的大多数”不再沉默,打造“网络国家队”,从而改变网上的舆论力量构成,成为当务之急。这种尝试在河南已渐次试水,如把在网上发表的正能量理论文章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,抑或将社会科学成果评奖向网络理论成果略做倾斜,以调动社科理论工作者在网上发声的积极性。
只有积极性,而无平台,怕是仍会挫伤理论工作者积极性。各级主管理论宣传部门要做好新媒体平台建设,坚持传统平台和新型平台并举,实现多媒介传播联动,从而形成多层次、立体化的传播格局。以省级主管理论宣传部门为例,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可从两方面着手:一是,借助省内重点新闻网站,凭借其相对成熟的技术条件和固有影响力,搭建网上理论传播平台,如河南省委宣传部依托大河网、映象网两家具有全国一类新闻资质的网站,筹建“学术中原”“智库河南”两个理论频道;二是,主管部门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、社交化、互动化趋势,不断拓展微博、微信、手机报等传播平台,并鼓励、促进省内高校、科研部门等开通自媒体平台,在此基础上,主管部门与各级理论一线部门进行有效整合,发挥协同效应,从而形成传播矩阵,放大理论宣传声量。
枯燥的理论如何让7亿网民乐于接受,并乐于分享,是每位理论宣传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大事。在选题的策划上要下足功夫,对网上热点要及时发声,对与民众利益切实相关的事宜要及时发声、解疑释惑。同时,改变以往说教文风,善用互联网语言进行主旨传播,用群众的语言解疑释惑、多用讲故事的方式说理论,使理论可亲可近、可学可用,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,占领网上理论宣传高地。此外,要将好的理论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,可借用图解、短视频形式,以更直观方式向网民呈现,从而提升理论抵达率和接受率。